查看: 269|回复: 0

乡下有个小园子_沛县发展论坛_西祠胡同

[复制链接]

88

主题

0

回帖

268

积分

中级会员

积分
268
发表于 2022-4-14 18:5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简介: 宋传恩 , 江苏沛县人,中国作协会员,先后在《中国作家》《花城》《清明》《青年文学》《芳草》《雨花》《飞天》等刊物发表小说、散文计100多万字,部分作品被《作家文摘》《青年文摘》等刊物转载并获奖。曾出版小说、散文集《绿水悠悠》《阳台》《飘落的岁月》《伤心之旅》《芳草何处》《小沛名家》《帝王之乡话沧桑》等多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乡愁系列:散文

乡下有个小园子

文|宋传恩


       那是到南山去看牡丹没有成行之后,胡先生便邀我们去看他乡下的芍药园。对躲疫情憋在家中两个多月的人来说,任何形式的外出活动都会使我们跃跃欲试。
       成彪先生告老之后,当真种起地来,在老家收拾了一个小园子,方圆也有两三亩地。前几天他在朋友圈发了一组鲜花盛开的图片还配了亲手书写的诗词:

前年播下小茎芽,
忽见洋洋五月花。
留恋不唯颜色好,
耳边雀鸟竞喧哗。

       既然有花可看,何乐而不为。只是周四的大雨对正处在盛开期的芍药来说,无疑是一场摧残,突如其来的变故并没有减少我们的兴致。“忽惊风雨夜来时,零落了千红万紫。”自然的变故,非人力所能左右,风折其姿,雨涤其香,那又如何,放飞禁锢已久的心情,松弛疲惫不堪的身心,才是人们出行的初衷。陆老夫子不是说过,“零落成泥碾作尘”,还有香如故吗?置身园中,满眼的绿意盎然,哪怕只有有淡淡的清香,亦足矣!
       驶出城外,视野、心情立即舒展开来。
       目光所触及处,一切都郁郁葱葱盎然勃发。那绿油油平展展即将进入成熟期的麦田和肆意伸展意气风发硕果累累的桃园,积聚着农人们朝思夜想的期盼。路两边的杂树、青草及各种作物蓬蓬勃勃毫无顾忌地张扬着,它们抛却了往日的浅薄和稚嫩,把生命的层次展现到极致。
       这是一个充满活力而又张扬的初夏。
       这是夜雨献给人们的又一道亮丽的风景。
       成彪先生的芍药园掩映在村庄、绿野交错的原野中。走过一座小桥,便是他三亩多地的小园子。与其他园子不同,周围用篱笆围着,篱笆的门子上了锁。有意思的是,那开锁的钥匙就隐藏在门柱旁边的篱笆上。走进园内,一排排银杏树下便是盛极而衰的芍药,这芍药已生长了五年,棵大花大,虽经风雨,依然有不少悄然初放的花朵在花丛中翘首弄姿,等待我们的品评。我在园内转着,亦有花粉点缀在我的裤脚。树丛中鸟音婉转,清新诱人的气息萦绕在我的周围,使人的心情处在一种亢奋状态。
       没有想到,胡先生居然在乡下还保留着这样一个小园子。
       说真的,我从心里喜欢它。
       离开封闭的城市,处在这样似曾相识的环境中 人的心态会有各种不同的呈现,自然会联想到早年许多熟悉的过往。在这些呈现和过往里,人们也许会对一些困惑进行化解和思索。有朋友触景生情,说出了他的期待,“夏天的时候,拉个凉席,在树底下一躺。”
       他说得这个生活状态,我们同去的人都深有体会。在那20世纪六七年代,乡下人躲避夏天的酷暑最好的去处就是坑塘边的柳树下,夜晚,人们拉个席片聚集在树下,坑塘中一塘的月光,微风中偶尔传来几声低沉的犬吠和咯咯的蛙鸣,孩子们在老人的说古中进入梦乡。
       在那时,乡村夜晚的柳树下是乡亲交流最和谐的平台。在树下,消乏着田间劳作身心的疲惫,交往着当下和历史的不同,猜想着神话对人间的照应,现在想来,依然是满满的温馨。
       “哪还是睡在瓜庵子里!”朋友的话语使我联想到童年的记忆。那看瓜的老汉是许多少年羡慕眼馋的角色,他对园的每一种瓜都有随时随地首先品尝的权利和机会,这还了得,在那困顿的岁月,岂不让人羡慕嫉妒恨。那园中的瓜庵子,中间棚上门板,躺在上面,凉风习习,送来高粱叶哗哗亲密的絮语,时断时续高高低低的蝉鸣,特别是萦绕庵子内外浓浓的瓜香,那梦一定格外的浓郁而香甜。
       这个园子平常由成彪的内弟在打理,偶尔,他会带领家人来园里转转,说是来干活,倒不如说是散散心更为准确。他告诉我,每次来,两个孙子在园子里疯跑。
       孩子们确实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寻找点乐趣。在上世纪70年代,城市的孩子把韭菜和小麦混为一谈曾成为社会中的笑料。现在的城里的孩子谁又能分清农作物的品种。那夏雨后池塘边咕咕作响的蛙鸣,那小路旁草丛中振翅欲飞的蚂蚱,那墙根下残砖乱瓦之中不时鸣动的蟋蟀,那开满紫花的篱笆上交尾的蜻蜓……这样的乡间野趣,现在的孩子何曾有机会品味。
       在他们的视野中,已经被另一种画面所征服,奥特曼、灰太狼、光头强……这一系列动画片成为孩子们的新宠,那燃爆细胞的战斗、闪耀炫酷的特效,吞噬和迷恋着孩子们幼小稚嫩的心智,伴随着家长的溺爱,手机、电脑把孩子的眼睛推向不堪的境地。看到他们小小年纪戴着眼镜背着沉重的书包在校园中行走,常让人有莫名的辛酸。
       我在园子里忙着拍照,同事们依然在分享着童年爬瓜的惊喜和失落。由这个园子引起的话题多多,看得出,大家对这园子的喜欢之情溢于言表。应该说,我们这些人都是从农村的底层爬上来的,对农村的感情可以用爱恨交加来形容。当年,日以继日繁重的体力劳动,当你付出全部的精力之后,难以改变的贫困依然使你生活在毫无尊严的状态之中,离开农村便成为人们日夜迫切的期望。经过努力、拼搏,成功的摆脱了黄土地的羁绊,我们曾举杯庆贺,曾奔走相告,曾弹冠相庆,曾挥泪洒别。当以成功的身份行走在城市之中,面临的是人们始料不及的困惑和烦恼。出门以车代步,混迹于珍肴美味灯红酒绿之中,面对着相互利用各怀鬼胎的应酬,上司毫无道理的责难,同事不择手段的倾轧,面对着难以摆脱的身心疲惫,那曾被你抛弃、诅咒、远离的乡村有时会突然闯进你的心间,成为你温馨的期待。
       由胡先生的小园子想到我深埋在心中的愿望。我曾请过几位方家篆刻过内容相同的闲章“半亩荷田称天下”。有一段时间,我很想蜗居在荷塘边,伴随着荷花的清香,看一方荷田在日出月落,冬去春来的变化。“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那是初新荷冲破封闭拥抱初夏的惊艳临世;“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这是荷花叠翠堆锦风情万种所绽放的极致;“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这是秋荷生命积聚的成熟向人们奉献的丰腴果实;“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则是诗人怅然若失真切的精神体验。当我写下这段文字时,抚案沉思,便觉得自己当时的迂腐可笑,闲来无事的感叹,未免有些矫情。
       倘若要我下乡常住,仍是我无法容忍的事,现在乡下真实的生活依然是充满着琐碎与平凡,也呈现着愚昧与野蛮。如果说乡下老家是情感依托的平台,倒不如说是灵魂休憩安息的居所。在喧嚣的都市里,处在种种烦恼、焦躁、挣扎的状态之中,谁又能保持心中从容平静的淡定。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与自然渐行渐远,偶尔回住乡下,逃避一下俗世的得失忧患,品味“又得浮生半日闲”的安适,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西方国家的市民在周末,或者开着房车,或到乡下别墅度假,亲近自然,加深家人的感情,排遣生活和工作上压力,成为西方颇为流行的生活方式。
       如此想来,胡先生的这个小园子,恰恰是我们生活的补充,是摆脱精神困扰的慰藉之地。
       遥想当年五柳先生,解印辞官,归隐山林,“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他对时局的背叛,对和谐的渴望,对处境的坦然,他的心态他的困扰,便不言自明了。
       成彪先生曾有首《秋夜独咏》

独坐星秋无意眠,虫声乱起小亭边。
遥观灯火添新景,初感溪风蹈旧寒。
白发疑多愁绪里,诗心应满酒樽前。
老来若懂人生趣,五柳村头学种田。

       看来,他和五柳先生的心是相通的。
       现在有一个时髦的词叫“乡愁”。央视专门做了一档节目《记住乡愁》,在“乡愁是一碗水,乡愁是一杯酒,乡愁是一朵云,乡愁是一生情……”的歌声中,呈现出的是全国各地的乡风民俗、名人轶事、民间小吃、山川名胜。
       有人说,乡愁是人们内心的一种精神认同感,也是对现代文明的一种反思、怀疑,但它对我们当下的生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自然,我们对胡先生那芍药园的喜欢,也成为一时难以割舍的心结。
       明年再来这里,这园子又会是什么样?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插件定制,云服务器购买 联系QQ 860855665 ;更多精品应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管理员邮箱: 18052225101@163.com 侵权投诉入口 广告热线: QQ 942194531 互联网违法及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942194531@qq.com 未成年人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942194531@qq.com
苏ICP备2022013941号-1
版权所有: 西祠徐州城市站

苏公网安备320322020003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