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虎0804 发表于 2022-6-2 14:21:51

上海疫情,我们见证了一场2500万人的社区互助

就,挺意外的。一场来势汹汹的疫情,让上海 2500万人,穿越回了小时候的弄堂生活。家里没盐、没油了问对门借点;用胡萝卜换洋葱,番茄换香肠;给独居的老人捎上一份刚团的蔬菜;做了些包子,分楼里的大伙一块尝尝……file:///C:/Users/DZL/AppData/Local/Temp/ksohtml10972/wps1.png ▲王姐做的包子这样“古老”而又温暖的小事,最近时刻都在发生。于是,社恐的年轻人,第一次看清了合租室友的脸。不愿被打扰的上班族,第一次关注业主群里的家常。敏感孤独的异乡人,也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觉。file:///C:/Users/DZL/AppData/Local/Temp/ksohtml10972/wps2.png file:///C:/Users/DZL/AppData/Local/Temp/ksohtml10972/wps3.png 今天这篇推送,记录了象君的同事们,在小区封控期间经历的真实故事。从不知道对门住着谁,到互相救济度过物资难关,再以微笑相迎,变成朋友。这些邻里互助共生的日子,成了这个魔幻的春天里,最抚慰人心的一道光。暂时从负面情绪中抽身出来吧,一起看看这部独家的 《远亲不如近邻》。file:///C:/Users/DZL/AppData/Local/Temp/ksohtml10972/wps4.png ▲图源:@美好生活家01很多人形容上海这波居家抗疫,是在打一场“ 团战”。其中最轰动的,便是 居民自发的以物换物。“我们会在自家门口的袋子里,放上储备充足的东西,然后在群里知会一声,有需要的可以自取。”说起楼里的“杂货铺”,@村长就特别有参与感。因为爱喝酒,她家各式各样的酒管够。“昨天放的啤酒很快被取走了,后来又用梅子酒换来了苹果和香蕉。”显然,这难得的“奢侈品”很受欢迎。“每天打开家门,都像拆盲盒一样。”这份未知的惊喜和分享的喜悦,总让 @村长满怀期待。file:///C:/Users/DZL/AppData/Local/Temp/ksohtml10972/wps5.png ▲网友家门口的杂货铺02类似的场景,也在 @阿艺的小区里上演。“我有土豆,谁跟我换个辣椒?”“我鸡蛋买多了,谁家需要我送上去。”“谁家有无乳糖牛奶,我买几盒。”看似古老的“交易方式”,却实实在在解决了不少人的难题。而大家通常也都以多换少,唯恐占了便宜。file:///C:/Users/DZL/AppData/Local/Temp/ksohtml10972/wps6.png ▲图源:@vivian在画画“刚开始的时候物资比较紧张,大家都拿自己有的换。后来,楼里一位志愿者,把自己买的6罐八宝粥全拿了出来,还有人把囤的面包也送给了大伙。”一场临时的物资救济,演变成了不求回报的爱心接力。file:///C:/Users/DZL/AppData/Local/Temp/ksohtml10972/wps7.png ▲网友家门口的杂货铺03小区封闭管理的第15天,刚来上海的 @小赵在微信群里吐槽:“再不解封真不知道怎么办了”。听闻 @小赵晚上八点多了还没吃上饭,王姐立马发挥起自己的做饭特长。牛肉、饺子、鸡蛋……一碗超豪华的牛肉面出炉!“ 太香了,汤都喝完了。”@小赵受宠若惊,连面带汤一口气全干了,只剩下一帮人在群里,羡慕嫉妒!file:///C:/Users/DZL/AppData/Local/Temp/ksohtml10972/wps8.png file:///C:/Users/DZL/AppData/Local/Temp/ksohtml10972/wps9.png ▲王姐做的面和薯条这场美食行动还有后续。“这馒头蒸得不错。”“不嫌弃可以送你。”“你家娃要吃薯条吗?”“好呀,来一点。”不少人开始力所能及地做些点心,投喂楼里的小伙伴。微信群里的菜谱也时时更新,枯燥的居家生活,顿时变得也没那么难熬了。file:///C:/Users/DZL/AppData/Local/Temp/ksohtml10972/wps10.png file:///C:/Users/DZL/AppData/Local/Temp/ksohtml10972/wps11.png ▲邻居做的菜04在此之前,我们可能连对门住着谁都不知道,同一楼栋的邻居,就算电梯里碰到了也不会打招呼,但没想到,在特殊时期,每个人心里的壁垒,开始一点一点塌陷,隐藏在心底的友善,也被慢慢激发。file:///C:/Users/DZL/AppData/Local/Temp/ksohtml10972/wps12.png ▲@星星为大家分发团购的酒精@CC说,他刚开始当志愿者时,很多人听到来送物资,都只会把门留一个很小的缝隙,有时候甚至要喊很大声,才会冷冷地把门打开。可后来,“送货上门”的次数多了,大家一听到动静就会主动把门敞开,在楼道里遇到了,也会点头微笑示意,有人甚至还送来了酒精、雨衣等物资,“ 他们把我从陌生人的选项中移除了。”file:///C:/Users/DZL/AppData/Local/Temp/ksohtml10972/wps13.png ▲图源:@上海长宁05@小路去楼下倒垃圾的时候,遇到了一位和蔼的老奶奶。“她用上海话和我聊天,问我是不是一个人住,会不会做饭,还提醒我要照顾好自己,做好防护。”简简单单的几句话,消除了 @小路长久以来的隔阂:“原来,他们上海本地人,对我这个外来的,并没有恶意。是我用自己的偏见定义了他们。”file:///C:/Users/DZL/AppData/Local/Temp/ksohtml10972/wps14.png ▲图源:@小米后来发生的一个小插曲,更让她确信了来自陌生人的善意。那天中午,忙完工作后的 @小路,点了一份49元的麻辣烫犒劳自己。但因为外卖小哥的疏忽,她在小区门口等了半个多小时也没等到。看着别人的外卖一份份被取走,一位40多岁的志愿者阿姨坐不住了。“小姑娘,这份盒饭给你。外卖丢了没关系,可别饿肚子啊。”尽管@小路再三推辞,她还是没能拒绝阿姨的好意。看着这个朴素又亲切的好心人,她的眼睛湿湿的。file:///C:/Users/DZL/AppData/Local/Temp/ksohtml10972/wps15.png ▲志愿者阿姨给@小路的盒饭06最近几年,很多人都在说“ 附近的消失”。想要了解资讯,打开手机就能获取一切;想找人聊天,语音通话还省去了见面的麻烦;真要在生活中碰到困难了,一个跑腿订单往往也能轻松解决。我们越来越少向身边人求助,也习惯了在“社恐”的标签里躲藏起来。可当久违的关心破门而入,还是会一秒钟破防。file:///C:/Users/DZL/AppData/Local/Temp/ksohtml10972/wps16.png ▲社恐的@蒙蒙和邻居分享“硬通货”小区刚开始封控的时候,@文化几乎两天没吃上饭。但他羞于向室友开口,“因为不想麻烦。”@JOY和室友也从不说话,有一次她回家,对方还把房门关上,躲了回去。“我们已经默认了这样的状态。”@慈娟更是在楼里住了五年,却连同层楼道里住着几个人都说不上来。file:///C:/Users/DZL/AppData/Local/Temp/ksohtml10972/wps17.pn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上海疫情,我们见证了一场2500万人的社区互助